卓越名师 | 王连唐:在教学和科研上,他从“不安分”
编者按: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之魂。为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启动了中山大学卓越教学奖评选。该奖项是“教师荣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领域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师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且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的一线教师。评选现已进入终评环节,为此我们推出系列卓越教学名师系列专题,共同领略中大名师风采。
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科学家不经意间偶然发现,或者是灵光乍现机缘巧合促成的。我们搞科研和教学,如果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基础上,敢于有“奇思妙想”,突破传统思维,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连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615ryxfta&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79年,刚刚从中山大学医疗系毕业的王连唐获得了一个医学生梦寐以求去做临床工作的机会,但令人不解的是,他毅然选择留在了病理学教研室工作。谈起这个人生抉择,王连唐没有后悔。
大学毕业时,我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梁伯强教授一手创建的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聚集了多位优秀学者,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沿,这是他选择从事病理学教学的原因。从教40年,他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即使大病初愈,他也要站在三尺讲台给学生上课,同学们得知他的身体情况后请他“坐着讲课”,但他认为站着授课是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负责。
▲王连唐在给学生上课
吹气球解释肾脏专业名词,
扫二维码上《病理学》课
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的王连唐,本身就是一位敢想敢做的榜样。王连唐认为:病理学是医学的大基础,是联系临床学科的桥梁,医学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病理学,如此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学生能不能把它理解吃透尤为关键,而新颖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个突破口。在讲到肾脏因肾结石肾积水而发生“萎缩”这一内容时,由于肾脏体积是增大的,却称为“萎缩”,让很多同学难以理解。王连唐一改传统的讲解方法,用一个简单的气球来打比方:吹过的气球体积虽然是增大的,但是气球壁却变薄了。这一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被王连唐用来解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让学生们不仅可以迅速理解,而且印象极为深刻。
▲王连唐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王连唐的“奇思妙想”在编写教材方面体现得更加突出。自2008年开始,王连唐先后主持了第1版至第3版“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高等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高教版)的编写;从第二版开始,加入网络版配套学习,深受学生欢迎;到最近主持编写的第三版《病理学》,编写手段再次出现了革命性创新,把枯燥的形态学图片数字化完全灵活融于纸质教材中,通过二维码扫描手段,让教材学习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此举将引起全国医学教材编写的全面革新,高教出版社负责人对此评价说:“中山大学这本教材的编写手段领先全国教材建设!”
▲王连唐召开教材编写会议
除了教学方式和教材,凡是和教学有关的,王连唐都可能会有“奇思妙想”。据他的一位学生介绍,王连唐发现了一家博物馆在官网上以三维立体动图的方式全方位展示馆藏。观众可以360度任意角度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随意放大缩小馆藏展示,而这正是病理大体标本教学所需的技术手段,王连唐颇受启发。
众所周知,随着尸体解剖数量的减少和当前疾病谱的改变,目前可用于病理教学的大体标本日渐减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正是得益于梁伯强教授通过尸体解剖积累了大量的病理标本,而在一般医学院校,则普遍存在用于教学的标本数量少、病灶不典型的情况。如果中山大学的标本通过这一技术得以对外共享,将会使其他院校的病理学教学受益。王连唐已经为这个“奇思妙想”着手工作了。
▲留学生在数字化教材上使用二维码扫描观察形态学图照
在新时期八年制的教学初期,英文师资不足,王连唐不断思考探索解决方案。如每年邀请香港或美国的知名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让学生感受内地、香港及国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适应深圳校区的办学,王连唐也是苦思冥想,创新性地提出充分利用广州校区的丰厚师资力量、发挥新版教材的优势、走数字化的道路,跨校区解决深圳校区未来的病理学教学问题。正是这种对本科教学的全心关注、对教学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2009年王连唐荣获 “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在多次获得省市教学改革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同时,也将“奇思妙想”发扬光大。
做“骨头以外”的研究,
让兴趣成为学生探索的动力
鼓励“奇思妙想”并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而是鼓励学生们冲破思维的枷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王连唐本人是做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但是他的学生研究方向却各异,问及原因,王连唐说:“兴趣是学生探索的最好动力,只有我的学生去‘奇思妙想’,认真思考了,才会选择做骨头以外的研究。”
在王连唐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柯尊富紧盯精准医学关键技术,逐渐从基础医学研究过渡到转化医学研究,以解决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王连唐的推荐下,柯尊富还前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深造,学习国际前沿的肿瘤“液态活检技术”,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学术素养。回国后他致力于循环肿瘤细胞(CTC)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继发耐药探索,在《ACS Nano》、《Cancer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分量的文章,获得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并获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个三”(即“三个三”工程人才项目)、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人才项目,现在是学校和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的主要骨干之一。
同样任职于附属第一医院的陈文芳,在研究过程中也习得了老师不屈不挠、“奇思妙想”的精神,她不仅在国际顶尖级杂志《Nature》上发表了文章,还获得了柯麟新锐人才奖,现在是国内器官移植病理方面小有名气的专家之一。
▲王连唐与学生陈文芳教授讨论学术问题
而学生赵晓苗则在本科生期间便开始参加王连唐指导的业余科研活动,从课题立论到课题的设计乃至过程中遭受的挫折,这些经历对其日后科研思维和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遇到问题不要怕,从各方面分析解决,不要气馁。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是王连唐经常对学生说的话。赵晓苗至今仍记得老师的鼓励:“这使得我一直受用终身,尤其在我以后读研究生期间受益匪浅。”
读研究生时,赵晓苗和同学们经常需要从蜡块中提取DNA做RFLP,其中有段时间,PCR结果一直不理想。遇到难题时,其他同学的解决方式是:每天来做一次实验,失败了,唉声叹气后第二天又再做一次,如此反反复复,要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不知不觉花上大半年的时间。这时,赵晓苗想起王连唐的教导“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要怕,更不要退缩!认真分析,认真总结”。于是,她从分析实验记录开始,把各个步骤排列组合、去改进,从而在几天时间内把问题攻克,节约了课题的时间。在王连唐的指导下,赵晓苗的论文《阿仑膦酸盐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机理初探》因其创新性而获第七届 “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该论文发表在《中山医科大学学报》。论文在华南理工大学展览时,不少国内外学者对赵晓苗的研究也颇感兴趣。现在赵晓苗是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医学副教授,也是医院的青年人才之一。
▲王连唐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几十年的教研生涯并没有减弱王连唐对这份事业的热情和钟爱,他经常用华中科技大学老院士裘法祖教授所说的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勉励自己。现在他又开始对教学中出现的其它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以保持对其专业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对教学方式融合的创新性以及对人才发掘培养的坚定性。“奇思妙想”的创新理念,就是王连唐对培养人才提高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结晶。
以人为本、专心授业、敢说敢做。这就是亲切而热情、率真而雅致的王连唐的真实写照,在病理学教研室,关于他“奇思妙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卓越名师专题
--- iSYSU ---
来源:教务部
编辑:刘佳燕
责任编辑:周庭羽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
为长期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点赞!↓